时光容器
- 项目名称:
- 北京798场景实验室
- 项目地点:
- 北京
- 项目面积:
- 500平米
- 完工时间:
- 2015年
- 主要材料:
- 麦秸板、水泥地面、印刷玻璃
项目的基地位于北京798艺术区内一栋三层新建钢结构建筑内的二层。场景实验室的创始人,在移动互联网信息爆炸,及各种物种快速迭代的时代,希望把这个空间作为场景革命的入口,在这个空间内连接并激发一个又一个群体,去探索出未来品牌商业的一种互动模式,一种可能性。
互联网的场景化思维,快速碎片化的时代恰恰需要一种“比缓慢更缓慢”的思维去呈现,我们把空间的主旨定义为“时光容器”,一个在特定时空里能够孕育激发出多种可能性的容器。
必要的办公、储藏、后勤等辅助功能空间围绕于场地四周布置,留出中央场地作为“容器”概念的承载。
入口玄关 时光刻度
这个项目最最精彩的一笔,就在玄关处。经过多次现场勘测发现,场地朝南的外窗光照充足,因此设计师在入口处设置了一面弧形的玻璃墙体,上面绘制出长短刻度,让外窗射入的光线通过一条窄缝,落在玻璃墙体上,随着一天中太阳走过的路径,让光线在这一段弧形玻璃上扫射过去,让时间的流逝有了具象的印迹……【时间】和【光】这两个主题,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和载体出现在吕老师的作品当中,似乎不断地在唤醒身处都市中的人们对于自然的觉知。
影像长廊 无声通道
入口没有墨守成规的设置接待台,访客需先自行迂回穿越一个长长的黑色通道,在微微光线指引之下缓缓前行,放下之前的种种心情,真正进入全新的空间体验。经过一个转折,豁然开朗,到达作为接待聚会交流的咖啡书吧区域,并在此处开始得到工作人员的指引。这种允许探索的安排,也正是“场景实验室”核心精神的空间呈现。
多功能厅:粮仓
中心区域的几层阶梯平台,让地上的界面产生变化,两段弧形墙体使空间流转起来,这样的设置似洞窟,似剧场,可展示,可演讲,可产品发布,也可自由交流,可容纳的人数也极具弹性。
空间顶部将所有的设备灯具等都收纳进大小不一的“黑洞”,使吊顶表面保持非常干净的“白纸”状态,与其他界面麦秸板堆叠的粗糙质感形成对比。整体空间中还精心利用和设置了很多小型角落空间,变成了很多试验场,可以展览、可以试验,留待使用者未来进一步拓展。
创始人的办公室被安排在整个场地的东北角,东墙位置设有四面落地窗,阳光斜射,为空间注入能量。在一个充满能量的场所工作交流,从而创造出更多的能量。所谓环境养人,也是这个道理。
在空间通道侧墙局部留出了些缝隙,使自然光斜射进来,沿墙面晕染开,呈现出非常纯净的变化,使原本乏味的通道生动起来。
麦秸板作为整个空间的主要材料,在整体偏工业感、感觉比较刚硬的798艺术园区空间里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与反差,起到了中和的作用,刚柔相济,谓之道。
关于麦秸板的研究:两种不同的麦秸板,一种纤维比较粗,压得比较密实可以用作结构支撑;另一种比较疏松可填充使用。颜色略有差异,把它们交错相叠,用模数进行严谨的控制。形成了台阶、书架、壁龛、展示柜、接待台……千变万化又不失系统性。
吕老师说,这是一个特别纯粹,充满哲学思辨的项目,无法用简单的图片展示。我们发现拥有互联网思维的人,或者面向未来的这些人,他们会把每一个触点,每一个步骤,每一个行动,迅速提炼转换成他们的能量,他们的工具,他们未来的可能性。这种思维,恰恰是对我们传统思维的一种颠覆。这种思维是说,万事万物都有它的根源,或者有它的机缘,你怎么去思考问题,都能为未来想做的事,带来一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