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容器 天井明堂

项目名称:
半木空间 & 吕永中工作室
项目地点:
北京
项目面积:
1500平米
完工时间:
2014年
主要材料:
胡桃木、老柚木地板、青石

北京半木空间位于首都机场高速旁的草场地国际艺术村的红二号院,邻近798艺术园区,是一个新兴的艺术试验和村落生活交融的文化区域。结合场地环境和入口空间开放性的要求,项目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将建筑大门位置由原来的尽端处改到更加靠近院落的两层空间。作为大展厅的两层上空部分是半木空间的核心。首先,大空间保留了建筑的特质:超过6米的层高以及空间尽头的顶部条形天窗。自然光由此得以直接进入室内,通过太阳的东升西落,在面对入口的高墙上产生丰富的明暗变化。

通过入口右侧紧凑的过厅迂回到达室内主体,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内部尽端两层高的空间与前台部分相对较低的展厅形成一种空间上的高低、明暗对比,给人欲扬先抑,高低起伏的感受。

伴着步伐的移动,能够体会到地面深色地砖延续了室外的感觉,并衬托出室内白墙以及墙面上微妙的光影变化。在长度与高度的比例接近,而进深略小的围合空间中,上下楼层的分隔、前后高低的差异、以及室内室外空间的转换,这些建筑空间体验更像是置身徽州民居的天井内院,细腻体会传统民居中人对居住空间、对环境、对天地的认识和心态。

密斯认为建筑空间的生长建构始于两块砖悉心拼接的一瞬间,半木空间对地面材质的极致使用也可见一斑:室内均采用了150X150mm自然石材的裁切拼接,既避免材质色彩的不同带来的突兀,又让石质地面有了丰富的变化。除了提供视觉感受的区别之外,铺地尺寸的精细也使人放慢步伐,更多的体味空间的节奏。

其次,出于大空间整体性的考虑,原建筑顶部采用整体浇筑的预制混凝土板形式。改造后的展厅内部新增了一部分夹层,既令大空间中呈现出不同高度变化,丰富空间层次,又让二层的夹层阁楼满足了生活空间对实用性的基本需求。新增夹层采用了钢结构形式,坚持9米多大跨度钢梁的做法确保了展览空间的纯净,与建筑的顶面形成上下呼应。

光的容器 — 设计手稿

柯布曾经说过:“建筑是在光线下对形式的恰当而宏伟的表现”。设计师通过对天光的精妙把控和引导,让自然光首先充满内天井,进而分散到一层的主体展厅和二层的书院。由于功能定位的不同,楼下展厅需要明亮开敞,楼上书院希望营造宁静悠远的氛围,对光线设计师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展厅二层正对内天井的立面采用了滤光的格栅,两扇外窗的设置也进一步强化了上下层的连接关系。

展厅空间如同一个容器,其中的家具、陈设、装置等诸多元素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时空的对话,传达出空间的无限可能,自然光的引入如点睛之笔,增强了这种包容性。

二楼走廊的对景,参观动线由书院的凝重转向透气空灵

二楼至三楼楼梯,空间内部交通是一种纵向的线性、水平环通的组织交通方式,有着清晰的逻辑关系。

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北京半木空间是半木设计理念多年实践的延续和拓展。它如同一个原点,具有无限延展的力量。从空间上来看,半木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在这个实际空间中得以实践、承载,而半木空间提出的问题仍需要不断的思考和感悟……

 

沪ICP备13028231号-1